基于国家、省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移交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形成济南市生态保护红线内人类活动清单。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户外广告,规范发布内容和设置行为。
加强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与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处理。结合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等组织村民清洁村庄环境,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村庄清洁日等,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总结宣传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完善地方为主、中央适当奖补的政府投入机制,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按计划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政策,保障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加强村庄风貌引导,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
(十三)加强乡村风貌引导。鼓励将村庄环境卫生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对破坏人居环境行为加强批评教育和约束管理,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全面加强草原保护修复。
推行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打造一批三废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第三节 加强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防范核技术利用等领域辐射安全风险,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分级分类安全监管,优化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实时监控系统,加强探伤等高风险活动辐射安全监管,强化测井源运输监督检查。2021年7月1日,全面实施重型车国6a排放标准;2023年7月1日,实施轻型车和重型车国6b排放标准;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船舶第二阶段排放标准。推进区域合作,加快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处置补偿机制。
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行重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一票否决。加大生态环境宣传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力度,开发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游戏、短视频等,推广小山小水游青海等宣教产品。
加快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统筹谋划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开展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评估,优先将河湖生态缓冲带纳入岸线保护区和保留区。鼓励宾馆、酒店、景区推行绿色旅游、绿色消费,严格限制一次性生活用品使用。到2025年,实现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
持续推进长江源区保护和治理。第十二章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全社会行动体系坚持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凝聚生态文明共识,着力推动构建导向鲜明、职责清晰、共建共享、创新高效、保障有力的全民行动体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统筹部署区域、流域、生态系统、场地等不同尺度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重点推动三江源地区、柴达木盆地、泛共和盆地、青海湖流域、黄河、湟水河流域等修复工程成为国家试点。国土绿化巩固提升工程。
完善各县(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实现县级以上医疗废物全覆盖,并逐步覆盖建制镇,推动农村地区医疗废物得到规范处置。大力推行固体废物监管信息化,持续扩大全省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覆盖面,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全过程闭环管理。
十三五时期是全省生态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成色有效提高。协同推进工程治理和适应性管理。
科学实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实现江河湖泊水系循环畅通。提升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农网升级改造和大电网未覆盖地区延伸工程,全面提升城乡供电保障能力。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面。建立全覆盖、标准化管护巡护体系,完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政策。2020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2%,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到21微克/立方米。扎实推进实施三江源二期、环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大规模国土绿化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推动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实施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和栖息地保护,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向好,黄河、长江、澜沧江径流量稳定,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积持续扩大,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森林覆盖率、草地综合植被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7.5%、57.4%和64.31%,全省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推广绿色运输工具,提高公共交通、非营运车辆新能源车辆使用率,城市全面推行国VI排放标准,推进国III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加快淘汰国IV运营柴油车辆。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强化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一体推进湟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控制。
深入实施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推动高原特有畜禽品种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以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6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43%、排放总量累计下降25%。
积极参与黄河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国家生态法治建设。加强城市山体河湖等自然风貌保护,开展受损山体、废弃工矿用地修复,巩固城市双修成果。
第二节 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各级政府要把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措施和重大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并公布生态环境保护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地方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强化重点领域绿色技术创新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新能源、节水节能、污染减排、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领域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研发。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力度。
三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交汇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为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契机。实施城市固体废物存量清零行动,深入挖掘城市矿山,建立各类固体废物处置设施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系统完善的固废分类收运、处置和循环利用体系。
选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的县开展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县建设。第四节 加快流通体系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绿色物流体系。
在甘河工业园区开展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建设试点。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提高电力用煤效率。
加快淘汰、限制、减少国际环境公约管控化学品。各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日常监督和管理。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31.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是指同类可比范围内用水效率处于领先水平的用水产品、企业和灌区。
加强评估成果综合应用于生态补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等专项资金的配置。运用互联网+信用监管手段,将无废处置信息纳入企业(个人)信用档案。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工程。强化和规范增殖放流管理,合理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强增殖放流效果跟踪评估。
严控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督促危险废物填埋场责任单位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环境安全性能评估,开展已封场的危险废物填埋场长期维护及地下水水质监测。大力推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